征战沙场

《赤壁》里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战场的厮杀。

长坂坡中混乱的厮杀中,乌金的长矛透过细密的护甲,穿刺了胸膛,在背部露出冷冽的锋刃,黏稠的鲜血不及滴落,光滑的白蜡杆子业已抽回,带走一条生命的温度,转而迎战后方,而或许就是一柄长剑,轻巧地躲过长矛的远刺,迅捷地插入了腋下,斩开了肌肉和肋骨而正中要害,沾沾自喜的不及撤出间,不知来自何方的剧痛成为最后的知觉。八卦阵里,致命的绳索来自连阙的盾牌之后,不幸中套的人在顽抗着绳上传来的力道,却是敌众我寡的定局,拖曳着在黄土上留下一串挣扎的痕迹,消失在盾墙之后,马上的暂时幸存者被盾牌后传出的惨叫惊悚着正在进行的血腥,并能悲哀地意识到是将临己身的命运……

银幕上,飞溅的血迹使我为古代肉搏的残酷而哀叹。其实双方的兵士又何曾有什么深仇大恨,却没有选择地为了高位者的利益而相互厮杀。当出征前洗脑般教唆出的仇恨在前线细化为个体的苦痛,发现应该是凶煞的敌军落单后也仅仅是一个羸弱的个体,和你一样有着健全而枯瘦的四肢,干涸的眼中也有着迷茫,也有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有望眼欲穿着等待他归去的父母或是妻子。那么当扎下长矛的那一刻,面对浑浊的眼神中对生的留恋,是否也闪现过一瞬的怜悯?如若没有,那这种绝对心狠又是来自于代代反复的复仇还是仅仅宣泄被拉上战场的苦郁?

电影中的孙尚香要周瑜带她上战场。马前俏皮的无惧无畏神态让我瞬间就联想到了九州中的白怜羽:一个闺阁中的女孩子仅仅从稗官野史中鼓动起一身崇尚英雄与向往沙场的热血。后来战火延烧到家园,前沿的硝烟弥漫了原本宁静的酒肆,真正的英雄在现实中擦肩而过,留下的却是一个在势力与利益的夹缝中辗转求援的背影。那样的艰难和理想中的光辉形象大相径庭。终局是白怜羽的成长使她收回了对于沙场的幼稚绮念,安静地做着酒肆的营生。回到场景,马上的周瑜反问孙尚香你上过战场吗?我第一次上战场后的感觉就是永远不要上战场。更理想的是这时候周瑜的神态应该更加凝重和沧桑,平视着无聚焦于远方。那么孙尚香也会如九州中的白怜羽一般,一时的悍勇会随着驰骋而气竭么。

其实战争莫如是,一直是最残酷的所在。八十年代所拍的《三国演义》中的战斗模式应该是最直接也是最人道的一种方式:两军对阵,主将出马。荣耀的光环或属于谁就由谁一并去承受失败的风险。主将一亡,兵士即溃。所以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几场大的战役兵力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标榜和突出的气势。但这种模式应该不曾真的在中国的历史中存在过,大抵没有统治者会如此体恤民心的。困兽犹斗,哀兵必胜,他们总是要扔尽最后一个砝码,不管这一根轻羽的令箭或是精致的虎符挥霍着多少肉盾人墙,收场于多少流血漂橹。

三国鼎立,天下归晋。赤壁的硝烟终是消散,只是那些失去生命而却没有名目的兵士值得人扼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当初的国恨家仇,已经随着大一统而失去了坚持的意义;疆界的得失,已经黯淡到相关晋朝内部的行政权辖。焦尸枯骨,成就的是连环船苦肉计和漫天火光的正义;舆论好恶,连累着几十万曹军马革裹尸却被额手称庆。叹。无怪乎古代的人千求万佑,只愿天下太平。


2 Comments
  1. Posted 2008年08月25日 at 9:07 下午 | Permalink

    加你链接类~~~5

    Yecol 于 2008-8-28 21:35:21 回复

    哈哈,看到你那链接的副标题,真落实。。。13

    [回复]

  2. Gary
    Posted 2008年08月31日 at 9:42 上午 | Permalink

    还不更新啊?长草了都!!!!~~~·

    Yecol 于 2008-9-2 10:18:50 回复

    杂草已除。。。
    恩,要笔耕不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