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吧的零碎回忆

别以为我一直都是循规蹈矩,说起网吧,可算同龄里接触早的一批人了。

最早去的时候是在小学四年级,推算一下是1998年,小小的山城也时髦地冒出几家网吧。4.5元每小时。一个周末,和Zhuo去一家“找到了”的网吧,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落地的灯箱上画着一个Windows的徽标。当然,我当时还不认识Windows98,只是看到那个飞起来的“田”字有点眼熟,因为它也出现在打字店里灰白色的键盘上。同样对“网吧”这个词汇也是陌生的。实景是一个套房,里面放着十几台“兼容机”的电脑。

当时会玩的程序也有限,不用说网吧里最火热的软件就是QQ,当时还会混淆地称呼为OICQ。网吧狭小的空间里的N组音箱,没有游戏的背景乐,没有时兴的流行歌,只有此起彼伏的“滴滴滴”。泡吧的人总是以桌面上层叠的聊天窗口和频繁的传呼声为荣。灰色的边框淡紫的底色,上面的彩色人头不时地闪动,这对于年纪尚小的我来说可是很大的新奇。聊天内容……过半的大家都是随手在“在线网友”中加几个人,然后从Hello到年龄到籍贯到学历地问候一边就拜了吧。那时候也不知道可以记下QQ号和密码下次重新登录,只是每聊一次QQ就重新申请一遍。QQ2001年左右的时候市场策略变更,限制新申请的QQ号,那时候看到同学半夜三四点起床申请账号,真的为小学时没有记录账号而追悔。另一个网吧热度很高的程序是“西山茶室”,无非是一个聊天室程序,在一个大屏幕上实时推送着你一言我一语,奇怪的是内容都并非是讨论,而是一对一的私聊。是不是在一屏无用信息中夹杂进我的和对方的话语就显得特别地有趣。IE也已经捆绑进Windows了,只开过一两次,首页被设为网易。其实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地址栏的用处……

小学的经历算是初初涉水。经过几年的基础建设和客户群发展,网吧真正的流行是在我们上初一的时候。学校可能也重视到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纪律性问题,一段时间宣传栏里隔几天就是一份新的“通告”、“规定”、“办法”,无非是“鼓励”我们以学习为重。大家当然是当那些通知和警告为放屁地成群结队去网吧放松——这个不比游戏厅,报纸上电视上关于网吧是双刃剑的论战使得学校想将其完全当作禁地处理不能那么冠冕堂皇。

金桥网吧,在这时算是比较小有规模的两三家之一吧,由于地利也颇得二中学生青睐。我也常去。此时网吧已经整合了电脑游戏室的功能,星际争霸,帝国时代,还有那时风头正劲的CS。金桥网吧分有几个小室。当时应该还没有光纤接入,带宽资源抢占严重。于是,常常在内室八个男生打CS打到疯狂,外边蹭蹭蹭蹭跑进来一个女生拍着门骂到:“呢萧美”。偶尔来个文气点的会好声好气的问:“你们能不能停一会,我们外面都不能上网了。”现在想来,这样的情况真是匪夷所思。

也就是那时,我开始真正地沦为一只“网虫”。可以将一个下午的时间耗费在IE上。像发现新大陆一般的从一个链接跳转到另一个链接。那时的网页其实很烂,包括网易或者搜狐,顶多他们这些大公司只是排列的规整一点。这样的UI如果放到现在我甚至不会停留一点点的时间。但当时,完全着迷地沉溺在页面的元素和其传递的信息。

那时候还比较流行搜狐的校友录,一个班级映射在网络上,管理员便比班长更有实权。Sina则主打游戏,常常在杂志上打一全页的广告画着色彩艳丽的简笔,只在角落里标着那只大眼睛。我最常用的浏览入口是网易,类似深度优先的算法,一个下午走一个子版块。还由于没有百度知道这样的搜索,常见“大虾”这样的称呼,都让我猜了蛮久。

那段时间在网吧玩的多的是帝国时代和CS。帝国时代虽然出了二但还是一代令我们钟情。往往和A互挑,我选地图,用水域地图和Greek种族,擅船舰。他用西泰,马贼无敌。额,也只有这个游戏,我能与他堪堪平手。其他的,如CS,往往是头被爆了和还没发现他的踪迹。

提到CS,也是疯狂玩过几天的,虽然水平很菜。有几个周末,学校要上数学竞赛的课。清晨,天还全黑,抓一碗速食拌面出门。到A家楼下叫他。他家隔壁的老爷爷去菜园也不过刚出门,会遇见。然后A拎着一袋书下楼,顶着子虚乌有的补习借口。等我们赶到水南的一家网吧,人家也不过刚刚开门而已,室内带着一股宿夜的闷味。此时会有六点,天刚放亮。同伴会陆陆续续到齐,开一场局域网的CS。直到8点,互相推诿着找到借口翘掉周末的加餐课。

再往后,传奇闯入。网吧里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传奇界面。也由于家里买了电脑,去网吧的时候变得少了。此时山城的网吧遍地开花,单单金桥网吧的那条楼梯上就有四五家。可能一股脑儿都赚了那会钱吧。到了高中时代,暴利时代结束,又像是整合成几家颇具规模的大网吧了。只是,这时候我已经基本不去网吧了,受不了闷热的烟味和油腻的键鼠。

值得怀念啊。那天问起鱼做网站的经历。他说那时候的网站都是很简单的,和现在的完全不同。一句话激起对早期因特网的回忆,自然地就想到了这些网吧里的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