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将在接下来的几年在北航和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攻读计算机学科的博士学位。身边可能还有一些朋友不知道我没有工作转而读博了这样的事,抱歉之前没有告诉你们。在我看来奔三的年龄再来读博不算是一件光荣的事,像是啃老或是逃避社会的做法。现在我作为北航2013级的博士,开学已经近一个月了,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记录当时我为什么这样选择。

去年年底的时候,在腾讯的微信下的一个部门实习已经近两年,在身边朋友们开始各方面试求职的时候,我算是顺理成章地拿到了腾讯的Offer,待遇相当的不错,在我看来已经十分满意。年底还会有来自微信的丰厚奖金。更何况,有一些东西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当时所在的技术组,绝对算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团队,研发的既是激动人心的前沿技术,也是微信倚重的重点功能。在这样的平台下,自己开发的功能或模块动辄就是几亿的用户受众,这是多大的满足?即便不是“改变世界”级的功能,其成就感也相去不远。部门里宽松的研发氛围和舒适的办公环境也让我欣赏不已,无论是电视剧里的办公室斗争还是广为人知的程序员加班,在我们这边都几乎完全绝迹。能刚出校门就在这样优秀的团队和这么多优秀的人共事,一直是我深深感念的幸运。

但是在2012年最后一天由一封邮件得知有个读博的机会后,还是立马就让我心旌摇曳。英国名校,公派出国,这两个关键字就足以让我无限向往。更何况出国深造,一直就是我一个难以宣之于口的梦想。

当时和我一样兴奋的还有实验室的小师妹王菲,她也是出国留学的坚定拥趸。她说的一些读博理由让我印象深刻,“80年代的电工,一如现在的程序员,当时在哪个行业都很吃香,你看现在的电工处境就能推出程序员20年之后的样子。所以还是得提升自己。”还有“等你到了30岁,你房子也买了车子也买了,你还追求什么?”犀利到振聋发聩。

然而通过几次咨询后我才发现,出国之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首先是英语,当时我手头没有任何英语成绩,而无论是公派申请还是学校申请都有明确要求;其次公派申请的截止时间有点赶,我可能无法在两个月内符合申请资质以及准备出完备的材料。当时我想,先考一个英语成绩,如果英语不达标,自然万事皆休。时已经1月10日,当时日程表上还排着1月20日毕业典礼、1月21日起的毕业旅行,于是报了1月19日的雅思。幸运的是经过几天突击,无论是科目小分还是总分都达到了申请要求。

于是在这个2013的春节,我真的走到了这个十字路口,是选择在腾讯开始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还是挑战一下自己,选择攻博以及去英国生活几年经历更多?

如果开始工作,意味着在北京落户,开始朝十晚五。可以预见的是渐渐就能在北京稳定下来。买房买车会被提上日程,几年以后组建自己的家庭。但是在职业上呢?作为一个硕士生能否在以创新闻名的互联网行业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若干年后公司或者部门的调整和并购如果影响到个人,到时候又何去何从?读博的话,现在看来好像是一条光明路,但如果走的不顺利,比如久攻不下又当如何?博士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否在毕业后顺利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转化为收入?博士即便顺利毕业也已经年近三十,生命中的大事件顺延五年,我以及家里能否接受?……这些都是当时摆在我面前很现实的选项和抉择。

春节期间和我妈在商量,我妈虽然舍不得我离家那么远,但依然很支持我去。父母当年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因为文革中断了求学的路。于是带着他们的遗憾,希望我可以一直读下去。有一天和小阿姨闲聊起来提及,小阿姨也觉得机会可遇不可求,“如果是自己花钱读或者在国内读,我都劝你不要去。不过既然是现在这样的情况,我又是不同的观点。”直到寒假的最后一天,我才和我爸说起这个事。我知道我爸肯定会让我选择去读博的,果然如此。我曾问有鑫,过了好几天的半夜,有鑫才给我留言:“突然想到,如果我有机会能出国那我多半经不起诱惑”。除了个别,大部分的亲戚朋友,我都没有提及此事,当然也更说不上商量。因为我觉得一来这个年纪考虑读博会被解读为对社会对自立的逃避,二来知道的人多了也会影响我决断的独立。

当我春节后再度收拾行囊回京的时候,心里已经决定读博。然而之后还是历经了几次反复。

第一次动摇发生在和腾讯解约的时候。公司里的leader对我一直多有照顾,和她谈解约和离职想想都让我心怀愧疚。然而事情总是要解决,一天傍晚我在时隔三个月的毕业请假之后再度回到公司。和leader就在她的工位上聊了许久。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关照我,就事论事的分析这个博士的含金量和攻读方向的前途。在深入了解我的想法后她提出腾讯也在国外有合作实验室,合适的时机下也有出国合作和留学的机会。末了说让我考虑一下,一周后再给个答复。

于是可以想见,那是纠结的一周。每天夜晚我戴着耳机在新主楼的中心花园来来回回地踱步,打着一通又一通的电话。表哥、姨夫等后来知道消息的也给我出主意。其实权衡的天平往腾讯这边倾斜了不止一点。在最后几天我却还是决定放弃工作,因为相对来说公司的派出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

第二次的动摇源于是看导师论文时的绝望。实验室的师姐是跟着导师的博士后,她给了我一篇关于计算复杂性的理论性论文让我先看看。当时看了好几天愣是没看明白!刚刚沉稳下来的心顿时浮躁起来,而且带着几个月的压抑一起发泄。我记得那晚和爸妈打电话,前半段一直是我在讲我爸在听。我重复着说着我不读了的各种理由,即在说服着他们也在说服着自己;后半段是我爸和我妈的轮番安慰,无非是不读就不读好了,人生在世开心就好,如果觉得困难重重也没必要找罪受。那会我爸妈真的已经相信我不会读博而去工作了,即便我爸有多少可惜,也在尊重我的意愿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打完电话我稍微平复一点。最后安抚我的是肖依。那天夜里在北航雕刻时光,我蜷在壁炉前的沙发里,他坐在对面,我们聊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终于一一排解,第二天擦干眼泪我和父母说昨天是在情绪化。

最后一次在于四月底的时候, 那时已经和腾讯解约但由于学校的轮空还在腾讯实习。那天leader让我最后考虑一下,如果还想回腾讯当天还有机会,但是次日上报了户口名额,即便回去也不会有户口了。这样的关怀让我感激不尽。这个次日多少有些象征意义,这意味“痛苦源自选择”的终结,也意味着我从此坚壁清野,孤注一掷地无法再回头。

其实也挺好。我这人的性格注定每条路于我没有多所谓好也无所谓多坏,只要有一个方向,我都会不遗余力地走下去。

当走上这条路,接下来几年内注定没什么钱赚,科研生活也会相对枯燥一些。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换个角度想来,感觉也不错。二十几岁的年纪,出国生活几年,去经历、去积累、去体验,这也是令人向往的生活,不是么?至于枯燥的科研和相对拮据的现状也能找到辩驳的理由。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真正的科研足以让自己精神充实、内心强大,也足以作为温饱康乐之上的更高建筑。在大城市买房买车的立足固然不易,却也不能当作奋斗的目标和唯一的追求。这半年里的思考让我对金钱与亲情的定位都有了重新的看法。

于是就这样了。现在还在北航,顺利的话明年出国。然后便是几年寒窗苦读,最美好的前景当然是读出了黄金屋,做出了大学问。次一点也学会了一口纯正的英伦腔。退一万步讲,即便毕业后不甚如意,回到了家乡,谋求了一个普通的工作,领着微末的薪水。但是要知道,我平实的外表经过大西洋的海风涤荡,无神的黑目也曾倒映过绚丽的极光。